据2013年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当时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38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意味着文化消费在扩大内需方面还有巨大潜力。
(三)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进入经济新常态,市场需求过热形成的低水平数量扩张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将逐步淘汰或转型,集约型、质量效益型、低耗能、无污染的产业将得到大力推广,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一场变革。
文化产业是一种高端产业形态,符合集约型、低耗能、创新性的特点,具有综合性强、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总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改善经济结构,减少能耗和污染,同时提高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利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四)文化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即平均每年不少于1000万人。当前,有一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岗位需求减少,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去产能、去库存中面临关停并转,大量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加上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实现“十三五”确定的就业目标压力巨大。
文化产业横跨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高就业吸纳能力,一方面通过自身发展可以促进文化、娱乐和旅游休闲为代表的服务业产值增加,直接增加就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辅助文化产业的设备制造、建筑、交通等增加生产值,从而间接拉动就业。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正相关,文化产业产值增加1%可促进第二产业就业增加0.2%,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就业同样正相关,文化产业产值增加1%会推动第三产业就业增加约0.12%。
“十三五”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尤其是加快三四线城市、农村乡镇的建设,以吸纳第一产业富余的劳动力,增加社会就业。当前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缺少足够吸引力,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改善基层城镇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可以增加城镇的吸引力,推动进城镇化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是抗击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工具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分化严重,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下行压力十分巨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经济发展目标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