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刺绣被誉为庆阳历史的“活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市香包刺绣公司已有数百家,民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流传千年的香包刺绣品已成为庆阳市最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小香包闯出了大市场。如今,香包刺绣产业不仅成为庆阳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提高庆阳文化软实力、产业硬实力的一项重要抓手。
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源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赋予了庆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数量丰富、价值独特的民俗文化。环县道情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庆阳唢呐艺术、环县皮影戏、陇东窑洞营造技艺等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庆阳民俗文化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多达33项。庆阳先后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皮影艺术之乡”等10多项称号。
千百年来,庆阳人民在耕作之余,就是用朴拙的香包、喜庆的剪纸、粗犷的民歌表达着他们的喜乐。这些艺术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同时,也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工作思路,把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作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节会为主体,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届农耕文化节、15届香包节和3届道情皮影节。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为庆阳民俗文化交流、展示、宣传、推介的重要平台,对庆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利用节会的助推,庆阳市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和提速发展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以香包刺绣、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告创意设计、新闻出版、文化会展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达203家,其中独立注册使用商标的公司就有14家。全市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产品900多万件,远销到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日本、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亿多元。
为了把淳厚的民俗风情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经济支撑,近年来,借助“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庆阳市坚持强化“四项措施”抓保障,注重“四个方向”促发展,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