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餐饮老板们都不好好卖饭了。
他们卖家具、卖咖啡、卖花、卖书、卖衣服……
他们的店既不像餐厅,也不像咖啡馆,又不像家具店……被同行嘲笑为“四不像”。
可是,这些“四不像”,不仅是一场餐饮人对零售野蛮人入侵的跨界反攻,也许更是未来餐饮的样子。
从宇宙无敌的7-11,到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盒马集市)、永辉超市,再到最近备受关注的福建新华都的“海物会”(餐饮+食材集市),跨界“野蛮人”纷纷涉足餐饮。
如果说香奈儿开快闪咖啡馆、奔驰等开餐厅只是玩票,那么零售巨头进入餐饮,带来的则是地震式的冲击。
这背后的业态重构、场景重构,被冲击到的餐饮人并非没有行动。事实上,当外行开始“+餐饮”时,早有餐饮人也开始对自己的餐厅做加法。
餐饮人的跨界反击
1餐饮+便利店,反攻零售业
西北“中式快餐鼻祖”魏家凉皮,一年前就在西安开出了自己的“魏家便利店”。
除了售卖便利店必备日用品外,魏家秘制凉皮、肉夹馍以及魏家便利店特有的车仔面,成为该便利店的特色。同时,魏家便利店还为顾客提供手机充电、收发快递的服务,这让当地市民感到惊喜。
传统餐饮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在供应商面前拿到一点议价权,而便利店因为天然的规模需求,有着难以撼动的自主权。开启餐饮+便利店,无疑有利于扩大品牌影响力,打破餐饮销售边界,拿到供应链优势。
2餐饮+书店+花店,打造社交空间
以一个主题概念为中心,寻找具备共同气质的品类,形成一个聚合性的商业体验空间。这种商业模式代表是曾引起文艺界、商界众多关注的“诚品现象”和“方所现象”。
如今,这种独特的经营也正被具创新思维的餐饮人践行着。
成都映象创始人杜兵在近两年相继开了三家以“卖货”为主的餐厅:
轻安素食馆,以素食餐饮为主打,注入了图书、家具、定制服装、瑜伽、插画课程;崇德里,是不定期举行各种讲座与活动的文化场;位于太古里的高宅,则是就餐、游览、参观、购买为一体的“设计博物馆”。
据了解,这三家餐厅年营收额均在千万上下,其中非餐饮业态占了将近一半。
如果说杜兵做的是大刀阔斧的尝试,广州知道分子餐厅就是一株迅速成长的新苗。
在这个500平的空间中,有书、有花卉还有美食。创始人泊明认为餐厅是个能够提供深度体验的空间,桌椅餐具、书籍和花卉都会得到完美的展示。他笑称:“店里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包括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