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不缺历史、不缺故事,缺的是创造和加工能力,缺的是那些会讲故事的创意人才,让高扬的“文化自信”能有创意表达和实力支撑。不仅文化产品需要有内容,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拨动人心的情感,放眼城乡建设更需要文化的滋养。
专家预测,2017年的城镇化建设中,尤其在特色村镇推进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边界将更加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其说是文化事业的投入,实际上也在为文化产业积累资本;与其说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有社会效益,为当地文化事业作贡献。值得一提的是,PPP运营模式在2016年完成启蒙后,2017年将进入实施阶段,民间投资可以顺利进入公共文化领域,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文化小康积聚更多的产业力量。
过去的一年,国有文化企业迎来一个上市的“小高潮”,中国电影、广西广电网络、新华网等8家在资本市场“鸣锣”。2017年这些有资金武装的国有文化企业必将大举“开疆拓土”,进行全面战略布局,既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做强文化产业的“国家队”,同时也将履行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养方面更有作为。
趋势四:文化产业内部融合促进提质增效
【实践】
VR、直播、网剧、弹幕等新业态在2016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冲击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时尚。这些文化新业态,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变革的力量,使文化产业从产品呈现到运营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顺应“互联网+”的新形势,传统文化企业正不断增强自己的“内功”,提高竞争力,实现升级发展。2017年,对互联网的运用会让文化产业如虎添翼,带来新的惊喜和感动:电视业,通过研究消费者观看行为的变化,运用联网联机,实现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的完美联动,找到保持“开机率”的新理由。而演出和电影,将搭上互联网众筹的快车,营销新产品,积累粉丝,开发衍生产品,做长产业链。传统出版业在完成数字化设备改造后,将着力改造运营模式,嫁接互联网的运营理念,盘活资产,实现增值。
2017年文化企业要“练好内功”,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用好金融资本的力量,为产业发展补充血液。文化金融在实践中“磨合”和“妥协”,学会站在彼此的角度“换位思考”:文化企业不断学习,逐渐讲好“资本故事”,而金融机构则加强创新,为不同时期的文化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现在文化金融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用”和“怎样用”的问题。2017年的文化金融将呈现“马太效应”,那些不会运用金融工具的文化企业,难以驾驭资金本,而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文化企业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