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158.41亿元接盘隆基股份(SH:601012)6%股份的消息,彻底引爆了国内光伏行业的行情。几天之内,隆基股份股价涨幅超过20%,阳光电源(SZ:300274)、东方日升(SZ:300118)、上机数控(SH:603185)等光伏企业同步大涨。
在此之前几天,一家颇为神秘的公司“广东高景太阳能”与珠海市国资委共同签署了总投资170亿元的光伏项目,涉及50GW的超大规模硅片项目。
按照这个标准,高景太阳能将成为隆基、中环股份之外的中国第三大硅片厂商。据信,成立于2019年的高景太阳能的背后,有另一家巨型资本公司IDG的身影。
大资本纷纷相中光伏。时隔多年,这个行业再次回到了市场目光的中心。
有意思的是,光伏虽然是典型的战略新兴产业,但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投资者都不认同其成长性。
早期的行业泡沫破灭后,以隆基股份为代表的第二代光伏企业继续成长,但投资者对“光伏2.0时代”的认知始终谨慎,强调其周期、技术路线与经营风险。
高瓴接手股份之前,即便是行业龙头隆基股份,在2019、2020年连续高成长的情况下,动态市盈率也仅有30倍左右。这意味着,市场基本上把隆基当成了一个相对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随时可能面对周期低谷考验。
相比商业模式简单的白酒、消费,或者大众认知度更高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光伏在很长时间里,都称不上是一个好的投资方向:不仅有超长且缓慢的发展周期,还要被复杂的国际供需关系、政策变化调整所影响。
但这些对于光伏的固有观点,都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彻底改变了。
风险吓退投资人此前市场对于光伏的低估与冷淡,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拿行业内最具竞争优势的隆基股份来说,其在2012年4月11日上市,当年年报数据就立刻大幅度跳水,亏损5467万元,同比跌幅118.61%,一度招致了相关部门的立案调查。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全球范围内的产能过剩,导致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相继出台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国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几乎无一幸免。
隆基表示: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光伏行业受国际大环境及产能过剩的影响,开始步入调整期,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市场需求增速降低,融资环境也越来越恶化,造成了全行业企业出现经营现金流紧张,应收账款信用期普遍延长,回收账款困难加大。
隆基当时第一大客户无锡尚德破产,产生了1.2亿元的应收账款和9000万的计提。而在此之前,2010年的隆基股份还在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同比2009年增长115.99%、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604.88%,到了2011年,增速就骤然放缓。
此前多年,光伏行业的周期波动之大、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程度之高,在这些剧烈变化的数字中充分体现。
2012年之后,解除了“双反”的影响之后,中国光伏产业继续发展,2013-2017年之间实现了多年的快速增长。到2018年,“531”来了。
“531”之前,2017年全国光伏市场新增规模达到53GW,同比增长53.6%,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监管层认为,光伏最终的方向是要实现平价上网,因此电价、补贴被调整降低顺理成章。
此举遭到了全行业的激烈反对。6月3日,行业内多名企业家联名向新华社递交《关于企业家对于出台531新政的紧急诉求》,6月5日,包括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在内的多名企业家到国家能源局参加座谈。
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新政反应剧烈,隆基股份股价两连跌停,股价两个月内腰斩,通威股份同一时期下跌超过56%,远在美股的晶科能源(NYSE:JKS)股价跌幅60%。
这次政策变化被称为“平价上网之前的最后一轮调整”,受多方因素的影响,2019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并未增长,反而是到了30.1GW的几年新低。
如果观察2018年5月到2020年5月两年时间里,光伏企业的股价表现,可以看到大量企业的股价,基本都是在横盘震荡的状态。龙头企业隆基股份、通威股份(SH:600438)涨幅有限,晶科能源、阳光电源等更多企业股价下跌,行情惨淡。
过去多年投资者对光伏行业没有底气,市场的“情绪惯性”也在一直延续,直到这种平衡被超重量级因素所打破。
“碳中和”竞赛倒逼能源转型最近一段时间光伏板块之所以如此躁动,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来自12月12日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高层领导的表态,为中国减碳路径设定了2030年的目标。
此前,中国承诺2030年碳排达峰,对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0%,如今这一比例被提高到了25%左右,2030年的风、光装机目标定在了12亿千瓦以上。
这不仅是中国对碳排放下降提出的明确目标,也是《巴黎协定》签订以来,中国提出的最远期的减碳承诺。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将“碳中和”与能源转型提升到了国家高度,光伏行业成为了大国竞赛的关键领域。
中国光伏行业几经曲折,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且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领先优势的新兴产业。
中国是全球第一风电及光伏大国。截至2019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已连续七年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连续五年全球第一,并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
在光伏四大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领域,中国产业规模在全球产量占比分别达到58%、85%、70%、70%。
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新的发展机遇。全球利益重新分配,国际分工重新定位。对于光伏企业而言,这既是大方向的长期利好,又是具有确定性的增长空间。
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截至9月底,中国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均达到2.2亿千瓦,合计为4.4亿千瓦。距2030年12亿千瓦的累计太阳能、风电装机最低要求,仍有逾近7.5亿千瓦的装机差额,如果以此数据按10年平均计算,即意味着风、光每年的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5GW。
这意味着非常确定性的市场增量。“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中国折合年均新增光伏装机量在39.4GW左右。从39.4GW到75GW,增幅超过90%。
还有更加乐观的预期。据国家能源局及光伏协会消息,预计“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国内年均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乐观预计将达到90吉瓦。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曾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预计,到今年底,光伏发电从规模上将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
今年6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了远超市场预期的光伏竞价补贴结果——总支持装机容量达25.97GW,大大超出市场原先预计的20GW,平均补贴强度降低了3.3分钱。当时消息落地后,光伏行业龙头公司就迎来了一波普涨。
行业回暖是外部环境,成本下降则是内部动因。虽然速度相对缓慢,但光伏企业不断升级迭代技术,让光伏发电的成本一直在下降,靠近平价上网的目标。
景气周期在路上来自全球市场的需求,也是中国光伏厂商的机会。
今年7月,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之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包括墨西哥、马尔代夫等,此后中国、日本、韩国接连提出碳中和目标。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拜登也表现出了对气候问题的足够重视,已表态美国重回《巴黎协定》。
中国占据全球产能规模首位的光伏行业,在全球也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国际光伏建设也会支撑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国内与国际因素的叠加之下,整个光伏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光伏装机量的增势将会不断持续。目前的光伏,正站在新一轮周期开启的起点上。
具体到年度装机量来看,在2018年“531新政”影响下,这两年我国光伏行业年新增装机量出现明显下滑,处于周期的低点。
如前文所说,2019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仅有30.1GW。而据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透露,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达35GW,有所增长。
整理国家能源局和光伏协会的消息,可以预计“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国内年均新增光伏装机规模约为70-90GW,行业的总装机量即将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此外,随着国内光伏企业技术升级与一轮又一轮降成本,目前光伏组件已经来到1.6元/W左右,如果再进一步降到1~1.2元,就与火电接近,这样的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实现平价上网的能力。
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的技术升级仍在进行,拥有更高转换率的“异质结电池”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突破口。
行业相关分析认为,2020年为异质结电池元年,2021年开始大规模渗透。乐观预计,异质结电池技术在明后年技术成熟后,光伏度电成本将进一步下降,这又是一次技术变革。
一直以来,除了成本问题之外,平价上网落地面临着土地属性与成本、发电量、接入消纳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其背后根本性的问题,还在于现有的电力体制能否适应光伏平价的发展,比如新能源接入量的增加后,电网的平衡压力如何解决,平价以后的电价依据如何确定等等。
随着碳中和与能源转型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尤其是近期浙江由于未能完成节能减排计划进行的限电,更使得市场意识到了国家能源转型的决心。
当这些问题被提到一个更关键的位置,就会被更快的解决。平价上网的时代,也会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