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喜人,大禹文化产业园区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全省实现零突破;光彩玉器文化城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蚌埠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这些文化产业的“蚌埠探索”成果,不仅备受蚌埠人瞩目,而且被文化部确定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蚌埠市以全国一流为标准,通过一批大项目、大投入,带动文化产业质的飞跃,犹如一轮朝阳喷薄而出,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能量。
文化产业挥洒“大手笔”
在蚌埠市龙子湖西南角一片滩涂荒地上,一座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建筑群正拔地而起,来自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450余栋古民居将分期在这里重建,结合蚌埠龙子湖风景区规划,打造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交流展示、旅游观光、文化创意企业为一体的古民居文化产业园。
按照规划,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占地近4000亩,首期投资36亿元,已于2012年正式开工兴建。博览园以古民居建筑群为核心,配套有古民居博物馆、佛雕艺术馆、影视拍摄基地等,项目包括生态修复与绿化工程、龙子湖迎宾工程以及古民居建筑群修复工程三大工程。这些古民居将分布在六个湖心岛上,每个岛有一个主题,建成后将会呈现一种“清明上河图”的景象。
该项目建设以来,先后被列为安徽省和蚌埠市重点旅游项目,“安徽省十佳旅游项目”,并获得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资金”支持。
在如今的蚌埠,类似这样的文化产业“大手笔”项目比比皆是。比如,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艺术,蚌埠投资15亿元建设花鼓灯嘉年华乐园;围绕农耕文化,投资5.1亿元打造森禾现代花卉博览园等。
此外,蚌埠还把分散在民间的工艺美术品作坊进行整合,总投资15亿余元的中华玉博园和光彩玉器文化城,已成为以玉器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产业集聚区。依托淮河文化、大禹文化、大汉文化、大明文化等资源优势,引进大明文化产业园、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项目,整体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
在做大文化产业的同时,蚌埠还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实施差异化竞争。为弘扬花鼓灯艺术,蚌埠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花鼓灯歌舞节”,精心打造休闲娱乐与非遗保护相结合的花鼓灯嘉年华乐园;泗州戏也登台国家大剧院,并应邀赴欧亚各国演出;连续举办3届中国玉文化节和8届安徽省玉器奇石古玩盆景博览会。
文化产业实现集聚融合发展
目前,蚌埠市已规划制定了“一轴贯穿、两核闪耀、三圈环拱、四片联动”的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三大产业集聚区:一是以文化旅游、山水观光、特色演艺、包装印刷、影视服务等大禹元素为主导的荆涂文化产业集聚区;二是以创意设计、互联网信息、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等为主导的龙子湖文化产业集聚区;三是以艺术品研发生产、历史文化旅游、湿地观光、文化用品博览等为主导的双墩文化产业集聚区。据统计,三个集聚区拥有文化企业1000多家。
与此同时,蚌埠市还力推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载体,蚌埠突出科技创新、内容创新、业态创新、工艺创新,建设集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星宇、水木易卡通、兆联天下等动漫园区及企业,带动蚌埠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方面,蚌埠森禾花博园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禾泉农庄、金鹰农业等文化旅游项目,成为蚌埠文化旅游产业新亮点。此外,蚌埠大明文化产业园弘扬“孝廉”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历史文化灵魂,使文化产业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系。
一组数据显示,近5年,蚌埠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30%。2014年,蚌埠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0亿元;“861”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2.12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文化发展“升级版”
下一步,蚌埠市将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打造蚌埠文化发展“升级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落实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文化企事业单位活力,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蚌埠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展望未来,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力争到2020年末,培育年收入达百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文化企业1-2户,年收入达50亿元的龙头文化企业2-3户,年收入达10亿元的重点文化企业8-10户。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当前,蚌埠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搭乘政策东风,蚌埠文化产业这块金字招牌必将稳步上扬,谱写出光彩夺目的新篇章